有個女孩對我說:我最近兩年以來特別注意健康生活。不僅把高油高鹽的食物全部戒掉了,吃肉也減少了,至少兩頓吃雜糧,而且每天都有氧運動一個小時,再加上肌肉運動半個小時。但是,感覺身體好像是越來越差了,經(jīng)常感覺疲憊不堪。晚上睡眠質(zhì)量下降,白天頭昏腦漲沒精神。下班回家就想趕緊躺床上睡會兒,有點精神了就再去運動,但好像體力越來越差,抵抗力也不行了。比以前容易感冒,小傷口好得也慢了。還有不少人有這樣的體會:剛開始運動的時候,身體變輕盈了,睡眠質(zhì)量提升了,白天也更有精神了。但持續(xù)練了一段時間之后,狀態(tài)反而逐漸變差。無論是精力,還是臉色,都不如開始運動的時候了。 少吃多運動?小心營養(yǎng)跟不上 大部分情況下,是因為營養(yǎng)跟不上。比如上面說的這位女士,自以為吃得健康,其實每天才攝入一千五六百千卡的熱量,還達不到輕體力活動女性的標準,等于是天天吃減肥餐。而她的運動量卻過大了,每天又多消耗了四五百千卡的熱量。 她體重在正常范圍中,根本不需要減重,卻成年累月“少吃多運動”。結果是“又讓馬兒跑,又讓馬兒不吃草”,日子久了,身體過度消耗,自然就扛不住了。 也有些朋友,因為使用了運動 APP,每天都追求破紀錄。走了一萬步,就想要兩萬步;前幾天創(chuàng)出了3公里最好成績,今天又想創(chuàng)個5公里最好成績……天天和自己較勁,體力消耗越來越大,又沒有運動員營養(yǎng)餐來支持,也會造成身體狀態(tài)的下降。 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推薦,普通健康人每周中強度運動150分鐘就可以了。每天30分鐘,每周5次,或者每次50分鐘,每周3次,并沒有推薦每個人每天運動兩個小時。即便真的體重過重要減肥,每天運動1-2小時也就可以了。 當然,具體到每個人,運動多長時間,多大強度是最合適的,還有很大的個體差異。有些人體能好,食欲好,睡眠足,可以承受很大的運動量;也有些人本來體弱,消化吸收能力跟不上,或者工作勞累,休息不足,還要勉力運動,身體就日益透支,逐漸變?nèi)酢? 一些特別自律的人,明明熬夜工作、疲憊不堪,還要在健身房里完成自己的訓練計劃。我們恐怕不止一次地聽說,有人在跑步時猝死,也有人在健身房里離世,這都是不顧身體狀況過度運動的后果。即便沒有這么嚴重的后果,在疲勞狀態(tài)下勉力運動,也很容易出現(xiàn)各種運動傷害的情況,得不償失。特別是在營養(yǎng)不良的情況下,過度運動可以說是一種傷身的生活方式。有些人發(fā)現(xiàn),假期好好睡覺,好好吃飯,身體反而變緊實了。 餓著肚子高強度運動 癌癥風險沒有降低 可能很多人認為,運動至少會幫助改善血糖控制,強度越高,效果越好。其實不一定。一項最新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讓受試者在 4 周時間中,前三周逐漸加量,每周分別做 36 分鐘、90 分鐘、152 分鐘的高強度間歇運動。第四周降低到 52 分鐘。同時,對他們進行血糖監(jiān)測和葡萄糖耐量試驗,并測定線粒體呼吸功能。 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第一周和第二周,各項指標有改善;但在第三周反而指標變差,到第四周運動減量,仍然無法完全恢復到此前的好狀態(tài)。不僅線粒體功能下降,而且糖耐量受損。 也就是說,過量運動不僅不能改善血糖,甚至還會損害血糖控制能力。如果沒有循序漸進地運動,而是突然增大運動量,之后往往會出現(xiàn)身體狀況惡化,血糖水平失控的情況。工作過度疲勞也會出現(xiàn)類似的情況。 還有研究數(shù)據(jù)表明,雖然多吃不運動不利于癌癥預防,但少吃加高強度運動,和吃適當?shù)牧考痈邚姸冗\動相比,癌癥風險沒有降低,反有輕微提升。所以,餓著肚子高強度運動并不利于疾病預防。 必要時應當去醫(yī)院“運動營養(yǎng)門診”就診 同樣我們可以理解,對減肥的人來說也一樣。過度運動不僅不能瘦身,反而讓身體感覺疲憊,損失肌肉,脂肪分解能力下降。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,運動基礎不同,代謝能力不同。對別人合適的量,不等于對你也合適。所以,一定要聽從身體的聲音,隨時進行調(diào)整,不要拘泥于運動手環(huán)上的各種數(shù)字,狀態(tài)不好的時候就暫時休息兩天,不要想天天創(chuàng)出新紀錄。 所以,運動務必要注意循序漸進,靈活調(diào)整。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以晚上睡眠質(zhì)量提升、第二天感覺精神飽滿為準。運動后要及時補充營養(yǎng),在饑餓、疲勞、失眠的狀態(tài)下,不要過度運動,而是先好好休息,等到精力有所恢復時再開始運動。如果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過度運動造成的不良反應,可以去醫(yī)院的運動營養(yǎng)門診求診。一般來說,這種情況下,應當適度減少運動量,增加營養(yǎng),養(yǎng)護腸胃,增加休息時間。養(yǎng)護一段時間后,等身體有所恢復,再把運動量維持在一個身體感覺舒服的水平上。 來源:北京青年報? 文/范志紅(中國營養(yǎng)學會理事、中國科協(xié)聘科學傳播首席專家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