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月24 做好五防,健康過伏天
進入三伏天后,多地進入了“桑拿模式”和“蒸烤模式”。俗話說,“冬養(yǎng)三九,夏養(yǎng)三伏”,伏天做好養(yǎng)生工作,可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,具體應該怎么做呢?
防感冒
三伏天是各種疾病容易“扎堆”的時候,其中,感冒特別常見,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。
一是暑濕感冒,這是夏天特有的感冒,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“熱傷風”,特點是發(fā)熱重、惡寒輕,一般病人沒有寒冷的感覺,只是發(fā)熱,出汗多但是不解熱。
此時宜選用藿香正氣水,其含有蒼術、陳皮、厚樸等,有解表化濕、理氣和中的作用,適用于外感風寒、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,胃腸型感冒有類似癥狀的也可用。此外,該藥還可芳香化濁,常用于脾濕胃濁引起的食欲不振、舌苔厚膩、腹瀉等。
二是暑熱感冒,重要特征是熱象突出,會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微惡風寒、汗出熱不退、心煩、口渴、苔黃等癥狀。這時可用的中成藥包括暑熱感冒沖劑、清涼沖劑等。
預防夏季感冒,要做到避免忽冷忽熱,晚上睡覺別貪涼。
防中暑
中醫(yī)認為,中暑也分陰陽,兩者癥狀不一樣,容易中招的人群也不同。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,易中“陽暑”,表現(xiàn)為頭暈、乏力、口渴、頭痛、大汗、面色發(fā)紅、體溫升高等。
陽暑往往發(fā)展很快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有人出現(xiàn)上述癥狀,必須盡快救治??勺尰颊叻萌实?,其含有藿香、豆蔻、冰片、朱砂等,具有清暑開竅的功效,適合因暴曬導致的中暑患者服用,能有效緩解中暑后出現(xiàn)的頭暈、惡心、胸悶。
伏天里,暑熱常夾雜濕邪。很多場所冷氣開得很足,使得戶內外溫差很大,長期在這種環(huán)境中工作的人,很容易中陰暑,特點是頭暈、惡心、乏力、沒食欲、大便稀、舌苔膩。
防上火
上火在夏天很常見,但火有虛實之分,治療時需要區(qū)別對待。
實火的表現(xiàn)有高熱、頭痛目赤、口干口苦、咽喉腫痛、煩躁、腹脹痛、大便干、小便黃、舌紅、苔黃干或鼻腔出血等。
治療上宜采用苦寒瀉火、清熱解毒的原則和方法。這時可以吃一些瀉火藥,如京制牛黃解毒片,其由人工牛黃、大黃、冰片、石膏、黃芩等成分組成,有清熱解毒的作用,可緩解由火熱內盛造成的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等癥狀。
虛火的臨床表現(xiàn)有口燥咽干、咽喉干痛、五心煩熱、顴紅、盜汗、失眠、舌質紅、無苔或少苔等。
此時,應該補陰滋陰,而不是瀉火,補陰的食物和茶飲有梨、甘蔗、琵琶、銀耳、百合、沙參、玉竹、麥冬、天冬、石斛等。
防苦夏
一到伏天,很多人就會出現(xiàn)煩躁不安、倦怠無力、食欲不振等“苦夏”癥狀,建議飲食上做到三個“一”。
一把豆。缺鉀會引起倦怠、無力、胃腸蠕動減慢,建議每天吃一把富含鉀的“豆”——大豆及綠豆等淀粉豆。
一杯奶。鈣缺乏會導致人體疲乏無力,牛奶鈣含量豐富,建議每天喝一杯。
一兩紅肉。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影響組織修復,降低抗感染能力,紅肉富含優(yōu)質蛋白質,建議每天吃一兩。
在此基礎上,還可以服用生脈飲,原為生脈散,最早就是為防治“苦夏”而設。其組成有紅參、麥冬、五味子三味藥物。其中,紅參是主藥,能大補元氣,麥冬可養(yǎng)陰清熱,五味子為斂汗生津,后兩味起輔助作用,三藥合用,一補,一清,一斂,共同發(fā)揮益氣生津,斂陰止汗的作用。
防脾虛
高溫天氣下,很多人靠空調、冷飲“續(xù)命”,但這些卻在不知不覺中給脾胃增加了負擔。中醫(yī)認為,脾胃為后天之本,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,脾虛則百病起。
脾胃病的高發(fā)人群以青壯年和老年人為主。老年人的脾胃病主要是因為年老體衰、臟腑機能衰退導致,保養(yǎng)的關鍵是飲食有度、節(jié)律有制。青壯年脾胃病則是由于工作忙、壓力大、飲食不節(jié)制、不規(guī)律等原因導致,需要從規(guī)律飲食、作息方面進行保養(yǎng)。
此外,還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,由補中益氣湯演化而來,為金元時期四大醫(yī)家之一的李杲所創(chuàng)。補中益氣丸由黃芪、黨參、白術、甘草等組成,臨床常用于脾胃虛弱、中氣下陷所致的體倦乏力、食少腹脹、便溏久瀉、胃下垂、胃潰瘍等。
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