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正因為檢測技術的高度發(fā)達,有時候一些看似令人擔憂的診斷結果,實際上并不意味著嚴重的健康問題,接下來我們列舉6種并不需要治療的情況,并提供相應的建議。
1.肝臟/腎臟/卵巢囊腫
如果在體檢的時候發(fā)現只是單純囊腫,無論是在腎臟、肝臟還是卵巢上的,沒有其他癥狀,這種情況是不需要治療的,需要保持體檢習慣,定期監(jiān)測。
但是對于有癥狀的單純肝囊腫、≥4cm的腎囊腫、≥10cm的卵巢囊腫,可能預示著身體出現了一些健康隱患,需要根據醫(yī)生指導安排進一步治療。
2.慢性淺表性胃炎/慢性非萎縮性胃炎
很多人一查胃鏡就會得到這么個結果,一看這些名詞還以為自己得了什么大病,其實不用害怕。
這個診斷只是代表我們的胃受到了輕微的損傷,像較硬的食物、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都有可能造成。
如果本身沒有任何癥狀,或者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,都不需要關注,但是如果出現了反酸、胃脹、胃疼這些表現,則需要引起重視,積極就醫(yī)治療。
3.HPV低危型感染
體檢發(fā)現HPV感染,會讓很多人崩潰掉,但其實沒有那么恐怖。
HPV有很多類型,其中HPV16、18、31、33、35、39、45、51、52、56、58是高危類型,如果沒有癥狀或者長疣,只需要定期進行HPV病毒、宮頸TCT等檢查,關注病情變化,平時注意飲食、休息和鍛煉,90%的人會在2年內自行清除。
如果是HPV低危型感染,則不需要額外處理措施,定期復查,平時注意飲食、休息和鍛煉,大多在5~6個月清除。
目前沒有根除HPV的方法,任何告訴你可以快速清除HPV的方法都在騙人。
4.宮頸糜爛
在2008年,本科生的第7版《婦產科學》教材,已取消“宮頸糜爛”病名,以“宮頸柱狀上皮異位”生理現象取代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生理現象,不是疾病,也和癌癥沒關系。
但是,仍有一些人在炒作宮頸糜爛的概念,遇到這種情況時,選擇拉黑是明智的選擇。
5.微量元素缺乏
鐵、硅、鋅、銅、碘、硒、錳等微量元素在體內含量低、作用大,曾經微量元素檢測風靡一時,網絡上也有銷售人體微量元素檢測儀。有時候家長發(fā)現孩子的報告里出現了這些元素降低,如臨大敵,其實這個結果并不能說明什么。
衛(wèi)健委在2013年就印發(fā)了《關于規(guī)范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》,明確指出“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,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”。到2021年再次強調加強監(jiān)督執(zhí)法。
因為一是微量元素檢測結果不準,二是血液里的含量不能代表微量元素在全身的分布情況。
所以發(fā)現孩子微量元素結果不正常,大多不用在意;如果出現癥狀,到醫(yī)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,比如孩子后腦勺頭發(fā)少,可能只是仰臥位睡太久或者枕頭太悶、太硬了。
6.盆腔積液
盆腔積液也是女性體檢報告里常見的一個名詞,有些人看見可能誤以為自己盆腔有了炎癥,這就是誤解了。
盆腔里裝著女性的直腸、膀胱、卵巢、子宮等器官,為了減少這些器官相互之間的摩擦力,本身盆腔就會存在少量的潤滑液,只要在3cm以下都是正常范圍。
因此,面對醫(yī)學檢查的結果,大家應該保持冷靜,積極與醫(yī)生溝通,以便作出最合理的健康管理決策。(來源: 科普中國?)
]]>在日常生活中,大家對高血壓這種疾病一定不陌生,身邊也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患上了高血壓。但是很多人對其知之甚少,不了解高血壓所帶來的危害。
若是高血壓控制不當會引起腦梗死、腦出血、心室肥厚、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、腎功能衰竭等。因此,一旦發(fā)現高血壓要積極診治,平時了解高血壓的相關知識也顯得尤為重要。
一、什么是高血壓?
當血壓測量(非同日測量三次)收縮壓≥140mmHg(毫米汞柱)或舒張壓≥90mmHg(毫米汞柱)的狀態(tài)下即可診斷。高血壓通常被稱為“沉默的殺手”,因為它不會立即出現癥狀,長期存在高血壓會損害心、腦、腎、血管等病變。
二、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有哪些?
1.遺傳因素
高血壓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。若父母均無高血壓病史,子女患高血壓的概率大約在3%左右;父母有一方患有高血壓,子女的患病概率在28%左右;父母均有高血壓時,子女發(fā)病率高達46%。因此,當父母均有高血壓時,其子女應定期體檢,測量血壓,防患于未然。
2.環(huán)境因素
①飲食:在日常生活中,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合理也能引起高血壓疾病,比如愛吃含鹽、鉀多的食物(臘肉、腌菜)。同時,不少人喜歡喝酒,尤其是年輕男性和中年男性,而過量飲酒及長期吸煙也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因素;
②精神因素:如果人們長時間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狀態(tài)下或長期生活在噪聲較大的環(huán)境中,極易導致血壓升高。
3.其他因素
①肥胖:在日常生活中,尤其是年輕人常常選擇一些不健康的食品,包括炸雞、漢堡等油炸食品,還有燒烤、奶茶等高熱量食物。這些食物常常是引起肥胖和超重的主要原因。過度肥胖的人不僅容易引起高血壓,并且還會出現其他疾病,例如高血脂、糖尿病;
②藥物: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血壓升高率及程度,與服藥時間長短有關??诜茉兴幰鸬母哐獕阂话銥檩p度,并且可以逆轉,在終止服藥后3至6月血壓恢復正常;其他如麻黃堿、腎上腺皮質激素、非甾體類抗炎藥、甘草等,也可使血壓升高;
③缺乏體力活動:如今,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體力活動也越來越少。比如,由于手機、電腦或平板的不離手,人們的娛樂方式逐漸從戶外娛樂轉變?yōu)槭覂葕蕵?,不經常運動;
④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(SAHS):俗稱“打鼾”,是指睡眠期間反復發(fā)作性呼吸暫停。此類患者50%有高血壓,血壓升高程度與SAHS病程和嚴重程度有關。
三、高血壓有哪些癥狀?
一般來說,很多人早期高血壓沒有任何癥狀,只是通過測血壓或者體檢時發(fā)現,也有少數人在早期會出現短暫的眩暈感,但是往往會被忽略。
在高血壓持續(xù)發(fā)展過程中,人們會逐漸顯露出癥狀,其中包括一些沒有特別明確的癥狀,比如四肢麻木、胸悶、陣發(fā)性眩暈以及頭部脹痛。因為很多疾病都會引起這些癥狀,因此這些癥狀往往會被忽視。
高血壓最典型的癥狀包括心悸、耳鳴、心律失常、疲倦不安以及頭痛,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可能會突然感覺到煩躁不安,感覺頭重腳輕,并且心跳加快。
隨著血壓的持續(xù)升高,癥狀也會越來越嚴重,當高壓(收縮壓)≥180mmHg(毫米汞柱) ,或者低壓(舒張壓)≥120mmHg(毫米汞柱)時,可能會出現子癇、肺水腫、心絞痛、主動脈夾層、腎功能損害、心肌梗死、失憶、意識喪失、視物模糊、腦卒中等癥狀,甚至會造成生命威脅。
四、如何進行治療?
1.非藥物治療
①減輕體重;通過計算BMI(體重kg/身高m2<24)來判定是否有肥胖或超重。一般降低10千克體重后,可以使血壓降低5至20mmHg(毫米汞柱);
②控制鹽的攝入:世界衛(wèi)生組織規(guī)定,每人每天對鹽的攝入量要控制在5克以內(缺乏專業(yè)工具時可以參考一啤酒瓶蓋的鹽量,并在原有的鹽量上適當減少 1/3至1/2)。不僅指食用鹽,還涵蓋了味精、醬油等含鹽調料和食品中的鹽量,同時補充鉀鹽,每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;
③減少脂肪的攝入:減少食用油的攝入,不吃或少吃肥肉和動物內臟;
④堅持適當的運動:運動對高血壓患者有著較大的幫助,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們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還能大幅度降低膽固醇。另外,高血壓患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,合理控制運動的強度與時間,也可以選擇一些強度較低的運動,比如打太極拳、散步、有氧運動等,每周運動3至5次,每次持續(xù)30至60分鐘;
⑤戒煙、限酒;
⑥減輕精神壓力,注意休息,保持規(guī)律的作息習慣,不要熬夜。
2.藥物治療:高血壓患者在日常飲食及藥物服用上,要謹遵醫(yī)囑定時定量,不得自己隨意減量或者停藥,要定期就醫(yī),結合醫(yī)生的指導調整治療藥物,有效控制血壓,避免血壓反復波動,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(fā)病概率。經治療血壓達到正常值后,患者可以間隔3個月進行復診。
血壓未達標的患者則要增加復診的頻率,建議2至4周復診一次。若出現血壓異常波動或其他癥狀,要及時就醫(yī),避免病情惡化。
高血壓治療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,一旦停藥或換藥可能會對患者血壓產生影響,嚴重的甚至會發(fā)生腦出血等問題。因此,患者應當對專業(yè)醫(yī)生充滿信心,不能聽信民間土方停止服藥,要為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任。
3.學會自己檢測血壓
對于肥胖或體重超重以及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群,建議在家中自備測量血壓的血壓計,定期自行監(jiān)測血壓。在自我測量血壓之前,要選擇安靜且溫度適宜的環(huán)境,測量前30分鐘避免飲用咖啡、茶、含酒精飲料,放松自己的神經,安靜休息5分鐘后進行測量。最好能夠記錄血壓測量值,以便醫(yī)生了解日常血壓的波動情況。
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日至少開展2次血壓檢測,包括早上起床與晚上睡覺之前,這兩次測量分別在患者早起未進食以及活動一天之后進行。高血壓患者若在日?;顒又谐霈F頭暈、頭痛等癥狀,應及時進行血壓測量,從而了解不適癥狀是否與血壓波動相關,并采取對應的措施進行處理。
五、識別高血壓的這些誤區(qū)
1.無癥狀不代表無高血壓,不代表無靶器官(心、腦、腎、血管)損害,不代表不需要治療高血壓,也不代表不需要定期監(jiān)測血壓及體檢;
2.藥物依賴性:認為患有高血壓后需終身服藥。建議通過非藥物治療(減輕體重、低鹽低脂飲食、良好的生活習慣、不熬夜、戒煙限酒、鍛煉)控制血壓后,可以在專業(yè)的心內科醫(yī)生指導下停用藥物;
3.藥物治療高血壓時,要在專業(yè)的心內科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,不要參考所謂的“親朋好友”的降壓藥物來調整自己的藥物或加減藥量,要個體化及從小劑量開始;
4.高血壓不是“絕癥”,要正視高血壓,不要畏懼它,不要過于緊張。血壓不需測量過多,要合理及科學地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血壓,建議早晚各一次。
(來源:掌上長沙? 作者:廖志雄)
]]>傳統(tǒng)上,饑餓被定義為食物攝入不足導致營養(yǎng)不良和體重下降。但研究發(fā)現,在一些較富裕的社會中,人們可能攝入足夠的熱量,但由于飲食不均衡,缺乏必要營養(yǎng)物質,也會導致營養(yǎng)不良,尤其是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(yǎng)素,容易導致多種健康問題。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譚斌表示,我國居民“隱性饑餓”問題突出,人均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僅為推薦量的1/3,維生素B1攝入量約為1/2,亟待增加全谷物天然“營養(yǎng)素包”。
全谷物是指保留了谷物全部可食用部分(胚乳、胚和種皮)的谷物,與精制谷物相比,全谷物含有更多的B族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膳食纖維等。隨著我國慢性病發(fā)病率的持續(xù)上升,全谷物在預防慢性病方面發(fā)揮的重要作用逐漸被重視?!吨袊用裆攀持改希?022)》全面梳理了全谷物與健康關系的研究證據:1. 降低全因死亡風險;2. 降低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;3.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;4.維持正常體重、延緩體重增長。美國《赫芬頓郵報》也對全谷物的健康益處進行了總結,包括預防腸癌、保護心臟、調節(jié)血糖、保護牙齒、降低哮喘風險、保持精力充沛等。
近年來,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增加全谷物攝入量。比如,新加坡推廣“健康餐盤”,倡導民眾常吃全谷物,將全谷物填滿餐盤的1/4;歐洲食品信息委員會發(fā)起“改吃全谷物”行動,鼓勵消費者將全谷物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。我國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(fā)的《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(2024—2035年)》也提出,到2035年,人民群眾對全谷物認知水平明顯提高,全谷物在居民膳食消費中的比重明顯增加,改善居民膳食結構,促進營養(yǎng)均衡,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水平和全民營養(yǎng)健康水平。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議,每人每天應平均攝入全谷物和雜豆類50~150克,相當于一天谷物總攝入量的1/4~1/3。但當前我國人均全谷物消費占谷物消費的比例不足1%。
全谷物食品種類很多,包括燕麥、黑麥、玉米、高粱、蕎麥、糙米、大米、糯米、粳米、小米等,另外大豆、豌豆、蕓豆、木薯等也屬于全谷類食物。金暉建議,可每天選擇一餐用全谷物做主食,或是每餐用部分全谷物代替精細谷物,比如二米飯、八寶飯。剛開始嘗試時可從少量逐漸增加,從口感相對軟糯逐漸過度至粗硬。
全谷物雖好,但幾類人群不宜攝入過多。
1.胃腸功能相對較差,特別是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群,因為全谷物中含有大量膳食纖維,攝入過多可能會增加腸胃負擔;
2.老人和小孩,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減退,孩子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,消化大量的食物纖維對胃腸來說負擔較大;
3. 過敏體質人群(麩質過敏或不耐受、谷蛋白過敏)及腸易激綜合征患者,需要選擇適合的全谷物食品。
在全谷物的選擇上,要避免3大誤區(qū)。
1.全谷物食品不一定是健康食品。在購買全谷物加工食品時,要關注配料和加工方式,有些食品含糖、鹽、油等各種添加配料,有些食品則被加工成細渣,可被沖調成糊狀,具有較高的升糖指數。
2.全谷物不能完全代替精米白面。多吃全谷物有益健康,但如果吃太多,可能會增加胃腸道負擔,并影響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吸收,反而對身體不利。
3.不能只吃一兩種。不同全谷物的營養(yǎng)組成存在差異,各種粗糧搭配著吃,才能保證營養(yǎng)均衡。
]]>腦齡和實際年齡不一定同步
大腦從發(fā)育到衰老會有一定軌跡。大腦成長最快的時期是在出生后3個月內,神經細胞數量將達到860億~1000億個。此后,大腦緩慢發(fā)育,在25歲時達到頂峰。人過了40歲,隨著新陳代謝變緩,大腦細胞的功能跟著減退,導致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進一步降低。一旦過了60歲,大腦萎縮速度就像上了發(fā)條,每年高達15%,顳葉、額葉以及其他與年齡相關的大腦結構發(fā)生退變,腦衰老過程中DNA損傷日漸積累。β淀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等標志物水平如果異常,可導致大腦功能顯著下降。
腦齡是反映大腦衰老的重要指標,與人的實際年齡不同,體現了當前大腦的健康與功能狀況。臨床上,醫(yī)生會通過結構核磁共振,檢查腦組織容量、各部位體積、神經元、神經纖維、腦神經遞質變化等,來判斷“腦齡”。
大腦老化時,腦容積減小,神經元數量和連接均會減少,導致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難集中、認知能力下降等。大腦皮層是掌管記憶、注意力等高級認知功能的重要區(qū)域,腦齡增長后,大腦皮層體積開始縮小。大腦白質和灰質也會受到影響,記憶、語言、運動、心理活動和執(zhí)行功能都會受到波及。大腦老化過程中,會出現反應遲鈍、思考能力變弱等表現。
六個因素拖累腦力
大腦功能的發(fā)揮,是大量腦細胞相互協(xié)作的結果。神經系統(tǒng)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受損,都可能拖累大腦。除了自然老去造成的大腦衰老,不少外界因素也會影響大腦功能,使大腦提早衰老。
壓力大。長期處于高強度壓力下,會使大腦加速衰老。彭莉表示,臨床中發(fā)現不少人年紀輕輕就已出現大腦早衰現象,學生為成績和升學而緊張焦慮,職場人在工作強度、業(yè)績要求和未來前景下倍感壓力,再加上家庭生活負擔,精神長期緊繃不僅會給代謝、免疫和心血管系統(tǒng)帶來損傷,還會導致大腦功能衰退。加拿大多倫多羅特曼研究所研究發(fā)現,長期壓力過大會導致大腦海馬體萎縮,造成前額葉皮層功能減退,增加患抑郁癥和認知障礙癥的風險。此外,當人過度思考時,需要“燃燒”更多葡萄糖,這會導致大腦中的能量減少,從而出現疲勞。
飲酒多。在現代社會,人們對聚會中的過度飲酒現象司空見慣。然而,長期過度飲酒,神經元會遭受損害。酒精會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,導致神經信號傳遞異常,從而影響認知、記憶、注意力等?!睹绹夏昃癫W雜志》2023年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,當每周酒精攝入量超過196克時,大腦會表現出明顯的加速衰老現象。
常吸煙。2022年,《人腦圖譜》雜志發(fā)表的研究顯示,吸煙者大腦衰老速率明顯高于從不吸煙者。煙草中的尼古丁、煙堿等有害成分10秒內就可進入大腦,并在20~40分鐘內保持活躍,造成神經功能紊亂,影響正常思維、記憶和判斷能力。長時間接觸煙草,會導致動脈硬化、腦動脈缺血,進而誘發(fā)腦血管疾病,加速大腦衰老。
總熬夜。不規(guī)律起居會影響身體正常生物鐘和代謝,擾亂大腦功能。熬夜會讓大腦處于興奮狀態(tài),遲遲得不到休息,無法充分修復,神經元細胞不斷遭到損害。除熬夜外,《柳葉刀健康長壽》刊發(fā)的研究顯示,失眠、早醒、頻繁覺醒等睡眠障礙會讓腦齡增長提速,腦皮層厚度逐漸變薄,氧化應激反應增多,從而損害腦細胞結構和功能。
體重大。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發(fā)現,65歲前的中年人腰圍越粗,體重指數[BMI=體重(千克)/身高(米)的平方]越高,大腦衰老跡象越明顯。在超重者中,體重指數每增加1個單位,大腦皮層就變薄0.098毫米。肥胖者大腦皮層平均變薄0.207毫米,這意味著大腦加速老化了至少10年。高偉分析,肥胖加速大腦衰老與多方面因素有關:一是過多的脂肪組織會增加促炎癥細胞因子分泌,其可通過血腦屏障;二是胖人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病,如糖尿病、高脂血癥、高血壓等,會導致頸部動脈狹窄,影響腦部供血,增加炎性反應,造成神經元、神經纖維功能紊亂,加速大腦衰老。
動脈硬。動脈硬化與大腦衰老密切相關,尤其是頸動脈掌管著大腦血液供應,一旦發(fā)生動脈粥樣硬化,血管腔逐漸變窄,血液流通不暢,大腦就容易出現缺血缺氧,造成記憶減退,還可能進一步導致腦萎縮、腦卒中。
幫大腦找回“元氣”
兩位專家提醒,當出現記憶力下降、以前容易做的事現在變得吃力、睡眠減少等情況時,可能是大腦變老的信號。如果能積極調整生活方式,調動腦活力,大腦可能“逆齡”生長。
1.快步走。每天堅持快步走,有助提高心肺功能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為大腦提供更多氧氣和營養(yǎng)物質。
2.換換手。嘗試用非慣用手刷牙、梳頭、吃飯等,可以刺激非主側大腦半球,增強大腦左右兩側獨立工作能力,提高大腦的靈活性和認知功能。
3.吃黑巧。黑巧克力富含黃烷醇、甲基黃嘌呤、咖啡因等物質,適量食用有助神經細胞生長,釋放神經遞質,增強認知能力。
4.坐如鐘。坐著時不要含胸駝背,后背要挺直,間歇做做伸展背肌的運動,比如兩臂上舉、側舉、前伸,不僅可緩解頸部和背部壓力,還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(huán),提升專注力和記憶力。
5.嘗漿果。藍莓、桑葚等漿果富含抗氧化物,有助保護大腦免受自由基的損害,促進神經元生長,減緩認知衰退。
6.學新詞。彭莉表示,學習新詞匯并在生活中應用,是健腦的好方法。比如,可以跟年輕人學點流行詞“卷”“凡爾賽”“社?!钡?。
7.排行程。在腦海中預演一天的行程,可以幫大腦更好地規(guī)劃和組織信息,鍛煉前額葉執(zhí)行力。
8.常放空。放空是大腦的休息時間,不僅能緩解腦疲勞和壓力,還有助提升創(chuàng)造力。建議常做腹式呼吸,或冥想10分鐘。
9.聞香味。薰衣草、天竺葵、柑橘、玫瑰花、檀香等香氣有放松身心、緩解壓力的作用,可以在辦公桌或臥室放置香薰瓶,也可在洗浴后涂抹含精油的潤膚乳。
10.多感恩。保持積極情緒和感恩之心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,不僅有助保持大腦活力,還能提高與身邊人的親密度。
]]>中老年、肥胖者是危險人群
肝臟是脂類合成、轉運的重要場所,通常并不大量貯存脂肪。但如果肝細胞進行脂肪代謝的任何環(huán)節(jié)出現問題,都可能導致脂肪堆積,形成代謝相關脂肪肝,俗稱“脂肪肝”。
丹麥歐登賽大學醫(yī)院、比利時安特衛(wèi)普大學醫(yī)院研究人員在綜述中指出,脂肪肝影響全球約30%的人口,過去幾十年間,越來越多的脂肪肝患者發(fā)展為肝纖維化、肝硬化,且預后不良。與全球趨勢一致,我國脂肪肝發(fā)病率也在不斷上升。2023年,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對575萬余名參與健康體檢的成年人進行數據分析后發(fā)現,脂肪肝患病率高達44.39%,重度脂肪肝患者占10.57%,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,北方地區(qū)高于南方地區(qū)。
近年來,我國脂肪肝患病率確實呈上升趨勢,尤其是40~70歲的中老年人和肥胖者是危險人群。在臨床觀察中還發(fā)現,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病例不斷增多。年近60歲的張女士是楊松的患者之一,她年輕時超重、患有糖尿病,并未察覺肝臟不適,直到出現腹脹、腹痛才去肝病科就診,經診斷已由脂肪肝發(fā)展為肝硬化腹水階段,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。楊松表示,早期階段的脂肪肝可以通過調節(jié)生活習慣來逆轉,如果任其發(fā)展就會進展為肝硬化、肝癌等。
脂肪肝是個“狠角色”
脂肪肝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發(fā)展的過程。
我們每天攝入的油脂和糖類被吸收后,會分解轉化成脂肪酸、甘油和葡萄糖,由肝臟負責加工,合成脂肪,再通過血液、淋巴送往有需要的細胞中存儲。正常情況下,肝臟含脂量僅為3%~5%。如果每天攝入過多高糖高脂食物,又不愛運動,大量脂肪就轉運不出去,導致肝臟被迫成為“脂肪倉庫”,形成脂肪肝。
肝臟最初只是單純“長胖”,屬于輕度脂肪肝,脂肪約占肝臟重量的5%~10%,不會引發(fā)炎癥,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癥狀,需要通過超聲檢查確診。如果脂肪進一步積累,含脂量達到10%~25%,就屬于中度脂肪肝,會出現變性、周圍纖維化。同時,肝臟也在反抗脂肪,導致發(fā)炎、疼痛,造成脂肪性肝炎。肝臟含脂量達到25%以上,就進入重度脂肪肝階段,肝臟內的炎癥和纖維化會進一步發(fā)展,可能進展到肝硬化和肝癌階段。
脂肪肝是個“狠角色”,攻占肝臟只是第一步,它還會引發(fā)一場“全身風暴”。
擾亂代謝系統(tǒng)。脂肪肝作為代謝綜合征的“成員”,其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與肥胖、高血壓、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謝系統(tǒng)疾病密切相關、相互促進。舉例來說,肝臟是保持血糖平衡的核心器官,正常情況下,攝入過多的糖會以糖原的形式儲存在肝臟里,當機體需要時再轉化釋放出來。如果攝入的糖超過肝臟的處理能力,過多的糖就會跑到血液里,造成或加重2型糖尿病。脂肪肝形成后,肝臟處理血糖的能力顯著下降,從而無法保持血糖穩(wěn)定,促使糖尿病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
摧殘心腦血管。脂肪肝患者的脂肪代謝會出現異常,血液中黏稠的脂質過多,日積月累附著在血管壁上,會帶來全身性血管損傷。如果堵塞心血管,會造成冠心??;如果堵塞腦血管,嚴重時會引發(fā)腦卒中。
誘發(fā)慢性腎病。脂肪肝會造成血糖、血壓、血脂升高,而高血壓、高血糖等會引起腎臟損傷,嚴重的可導致腎功能衰竭。
升高患癌風險。脂肪肝發(fā)生后,機體免疫功能會受到影響。正常情況下,免疫系統(tǒng)隨時監(jiān)視并發(fā)現變異細胞,免疫細胞會把腫瘤細胞“殺掉”。當肝臟堆積大量脂肪時,會發(fā)生慢性炎癥,久而久之造成機體免疫功能下降,癌細胞更容易在體內增殖,誘發(fā)多種癌癥。《美國醫(yī)學會雜志》發(fā)表研究顯示,45歲前患脂肪肝的人,將來患結直腸癌、肺癌等癌癥的風險更大。
吃和動很關鍵
原本正常的肝臟,為何會被脂肪侵襲?《柳葉刀》發(fā)布的綜述中,研究人員給出三類風險因素。
肥胖。肥胖人群通常脂肪攝入過多,消耗不足,增加了肝臟代謝壓力,容易誘發(fā)脂肪肝。楊松表示,臨床上大部分代謝相關脂肪肝患者存在超重肥胖問題。不過,一些患者即使體重正常,體脂含量也偏高。
胰島素抵抗。楊瑩韻表示,胰島素抵抗可導致肝細胞內脂質積累,而長期過量的脂肪沉積又會加劇胰島素抵抗。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相關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發(fā)生的關鍵因素,也是它們共有的發(fā)病機制,兩種疾病?;橐蚬嗷ゴ龠M。
飲酒。酒精要進入肝臟降解代謝,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活性氧和乙醛等會引發(fā)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。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傷肝細胞,影響脂質代謝,導致肝細胞損傷和肝臟脂肪變性。
三位專家提醒,脂肪肝本身不是惡性病變,進展相對緩慢,大家不必過于恐慌,但必須及早重視,針對致病因素為肝臟“瘦身”。
每年體檢。肝臟是個比較遲鈍的器官,脂肪肝患者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,到了中期可能出現肝區(qū)輕微壓痛或悶脹感。楊松強調,每年都應體檢,通過血液、超聲與肝臟彈性等檢查及早發(fā)現疾病端倪。
積極減重。杜順達表示,減重7%~10%可顯著改善肝纖維化和脂肪變性。減重越多,肝臟改善越顯著,但要長期堅持,避免體重反彈。
控制飲食。飲食應保證低脂肪高纖維,減少精、白、細、軟,增加維生素、礦物質和抗氧化成分的攝入。不吃加工肉制品(如香腸)、奶油蛋糕等,少吃動物內臟、油炸食品。適當多吃胡蘿卜、生菜、苦菊等蔬菜,但不過分追求素食。脂肪肝患者要警惕“不沾肉”的誤區(qū),不吃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不利于脂肪肝的緩解,應以高蛋白低脂肪的瘦肉、魚蝦為宜。
運動夠量。減少久坐時間,每周應保證運動3~5次,每次30分鐘以上,達到中等強度,可以選擇有氧和抗阻運動相結合。
盡早戒酒。任何階段減少飲酒都有助改善脂肪肝,建議盡早戒酒。
避免三高。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是引發(fā)和加重脂肪肝的幫兇,因此必須將各項指標控制在合理范圍內。健康人群應將血壓控制在120/80毫米汞柱以下;空腹血糖保持在3.9~6.1毫摩爾/升,餐后兩小時低于7.8毫摩爾/升,糖化血紅蛋白4%~6%;總膽固醇不高于5.2毫摩爾/升,甘油三酯低于1.7毫摩爾/升。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,則要根據醫(yī)生建議,將各項指標控制在理想范圍內。
]]>如何防范細菌性食物中毒?
長沙市中心醫(yī)院營養(yǎng)科主任、副主任醫(yī)師孫艷介紹,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,我國以沙門菌、變形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為主,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、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。動物性食物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,畜肉類及其制品居首位,其次是禽肉、魚、乳、蛋類;植物性食物如剩飯、米糕、米粉易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。中毒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,如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。
孫艷建議,加熱殺滅病原菌是防止大部分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關鍵措施。大的肉塊應使其中心溫度至少達到80℃并持續(xù)12分鐘,即肉中心部位變?yōu)榛疑鵁o血水,以便徹底殺滅肉中可能存在的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。
魚、蝦、蟹、貝類也應煮透,蒸煮時需加熱至100℃并持續(xù)10~30分鐘以上,對涼拌食物要清洗干凈后置于食醋中浸泡10分鐘或在沸水中漂燙數分鐘以殺滅副溶血性弧菌。
霉變甘蔗中毒好發(fā)于冬春季節(jié)
甘蔗經過3個月儲存后其受到甘蔗節(jié)菱孢霉菌的污染概率可達34%~56%。霉變甘蔗怎么鑒別呢?霉變的甘蔗質地較軟,瓤部外觀色澤比正常甘蔗深,一般呈淺棕色,聞之有霉味,其毒素對神經系統(tǒng)和消化系統(tǒng)有較大的損害。要避免霉變甘蔗中毒情況的發(fā)生,主要依靠預防,也就是消費者不吃霉變的甘蔗,同時銷售端嚴禁售賣已霉變的甘蔗。
儲存蔬菜過冬警惕亞硝酸鹽中毒
蔬菜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硝酸鹽,若儲存過久,尤其是腐爛時及煮熟后放置過久,其原有的硝酸鹽在其還原菌的作用下轉化為亞硝酸鹽,而腌制不久的蔬菜也含有大量亞硝酸鹽。
亞硝酸鹽中毒的主要癥狀為口唇、指甲以及全身皮膚出現青紫等組織缺氧表現,也稱為“腸源性青紫”,有頭暈、頭痛、乏力、胸悶、心率快、嗜睡或煩躁不安、呼吸氣促等表現,伴有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嚴重者可出現昏迷、驚厥、大小便失禁等。
預防蔬菜亞硝酸鹽中毒,應保持蔬菜的新鮮,勿食用存放過久或變質的蔬菜,剩余的熟蔬菜不可在高溫下存放過久;腌制時所加鹽的含量應達到12%以上,不吃腌制不透的腌菜,至少要腌制15至20天再食用。
在植物性食物中毒中,大家還需注意未煮熟的四季豆、發(fā)芽的馬鈴薯、新鮮的黃花菜、泡發(fā)久置的黑木耳中都含有毒素,均需合理烹調或避免食用。(來源:長沙晚報? 記者 徐媛)
]]>眼下,隨著春節(jié)將至,“養(yǎng)生零食”也被不少消費者列入年貨清單。不少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紛紛嘗試龜苓膏、山楂丸、阿膠蜜棗等零食。
針對上述現象,多位一線醫(yī)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發(fā)出提醒:養(yǎng)生不要盲目跟風,警惕其暗藏的健康隱患。
過量服用致肝損,患者為何對藥放松警惕?
“不遵醫(yī)囑用藥,此類患者在臨床上并不少。”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(yī)院臨床藥師田璐璐告訴記者,她接診過的一位阿姨,因皮疹久治不愈,長期服用一款潤燥止癢膠囊?!盎颊咂綍r覺得有點不舒服,就吃兩顆這個藥,吃了小半年導致肝損,住進了醫(yī)院?!?/p>
從這款藥物的成分來看,其中既有生首烏又有制首烏。“生首烏有祛風止癢的作用,治療皮疹效果不錯,但其具有一定肝毒性。生首烏的肝毒性又高于制首烏,部分不耐受的患者單用制首烏都可能出現肝損,更何況這款藥物含兩種成分?!碧镨磋催M一步解釋說,用藥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,該藥一個療程為兩周,按醫(yī)囑用藥,一般不會出現問題?!暗@名阿姨將中成藥當成了保健品,用藥療程過長,才導致了肝損的出現?!?/p>
臨床上,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。那就是有的患者便秘或是想減肥,會長期服用一些蘆薈制劑?!昂芏嗳擞X得蘆薈很健康,其實長期服用這類藥同樣會傷肝,還可能加重腎臟負擔,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。”田璐璐說。
常言道,是藥三分毒。究竟是什么讓患者對這類藥品放松了警惕?在醫(yī)生看來,部分患者對中藥、中成藥等存在一定認知上的誤區(qū),認為中藥材是滋補身體的保健品。其實,中藥也講究劑量和療程,患者如果不對癥盲目使用,那么中藥材就可能變成致命的“毒藥”。
此外,很多藥品還會“偽裝”成零食的樣子。以潤喉片為例,其成分以一些有清熱、解毒、消腫作用的中草藥為主,如金銀花、黃芩、板藍根、冰片等,大部分藥物性偏寒涼。
“一般人吃是沒有問題的,但如果本身脾胃虛寒又長期大量服用,就很容易引起腹瀉,因此在嘗試前,對自身情況有個清晰的認知也很重要?!碧镨磋凑f。
不少年輕人保健意識增強了,但醫(yī)學知識沒跟上
除了要合理用藥,在采訪中,不少醫(yī)生還提到另一種現象:隨著冬季來臨,滋補養(yǎng)生類食品日漸走俏,主打“藥食同源”的產品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。
此前有機構發(fā)布數據顯示,淘寶天貓“藥食同源”市場近一年的銷售額已接近234億元,同比增長22.3%,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。
“‘養(yǎng)生零食’雖然打著健康旗號,但在享受其美味的同時,也不應忽視其可能帶來的健康隱患?!遍L寧區(qū)天山中醫(yī)醫(yī)院治未病科主任醫(yī)師倪歡歡告訴記者,有些“養(yǎng)生零食”首先是“藥”,其次才是“零食”。以阿膠棗為例,陰虛火旺的人群不宜食用阿膠,因為阿膠本身有助陽生熱的特性,可能加重火旺癥狀。此外,阿膠每日攝入量不宜超過9克,而包裝成零食的阿膠有一定隱蔽性,“可能吃著吃著,就過量了?!?/p>
此外,不同人對“養(yǎng)生零食”的耐受性和反應也存在個體差異。以山楂制品為例,山楂本身是一味中藥,內含豐富的有機酸、果酸、維生素C等,當胃酸過多的人大量食用后,會使胃內的酸度急劇增加;有潰瘍病或黏膜糜爛較重的人吃后,可能加重病情。
“不少年輕人保健意識增強了,但醫(yī)學知識還不夠,很容易跟風打卡。”一位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的業(yè)內人士提醒,就目前來看,所謂的“養(yǎng)生零食”、中藥餐飲更多以宣傳養(yǎng)生觀念、提供情緒價值為主,“真正的養(yǎng)生在于平時飲食有節(jié)、起居有常,而非白天保溫杯里泡枸杞,晚上蹦迪熬夜到天明?!?/p>
(來源:文匯報 記者 李晨琰)
]]>腸道菌群有了“主心骨”
同人類一樣,人體內的腸道菌群也有“社交”屬性,并不是自己埋頭苦干,而是以“群組”的形式協(xié)作或競爭,從而發(fā)揮功能。新研究對110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3個月的高纖維膳食干預(膳食纖維攝入量從十幾克增加至四五十克),通過分析其糖化血紅蛋白指標、糞便樣本,篩選出在不同時間點均可保持穩(wěn)定“交流”的141株細菌。
研究人員又納入43種臨床指標(如膽固醇、白細胞炎癥因子、心率變異性),對更多病例進行了分析。結果表明,在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強直性脊柱炎、結直腸癌、炎癥性腸病、肝硬化和精神分裂癥患者中,這141株細菌廣泛存在,不受地域、種族和病種的限制,甚至可用來協(xié)助區(qū)分患者與健康人。
研究作者、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學特聘教授、美國羅格斯大學生物化學與微生物學系冠名講席教授趙立平介紹,這141株細菌在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中占比不到8%,卻是維系整個腸道菌群網絡的關鍵,一旦將之抽離,整個腸道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就會崩潰??梢哉f,這些菌群是核心菌群,對維護機體健康至關重要。
具體來看,141株細菌劃分了兩個派系,以“你升我降”的“蹺蹺板”形式影響著健康。當研究人員對此進行干預,使其中一個功能群占據優(yōu)勢時,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指標便隨之下降,血糖水平得到改善;一旦干預停止,另一功能群會再度興起,血糖水平也開始惡化。
兩大菌群亦敵亦友
趙立平表示,按照具體功能,腸道核心菌群可被劃分為兩大類——基石功能群、病生功能群。
基石功能群幾乎不攜帶任何致病因素,代謝產物也有“大作用”。比如,短鏈脂肪酸既可“酸化”腸道環(huán)境,抑制有害菌的生長,又能直接殺滅腸道內有害菌,同時促進胰高血糖素樣肽-1、酪酪肽等腸道激素的分泌,調節(jié)機體代謝和食欲,在糖尿病、結直腸癌等疾病患者的腸道內,短鏈脂肪酸往往嚴重不足;丁酸鹽是腸道上皮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,可維持腸道屏障功能,防止病原微生物的繁殖;胞壁成分可參與免疫細胞的生成,發(fā)揮抗炎作用。病生功能群則主要由機會性致病菌構成,攜帶幾乎所有已知的抗藥性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。
表面看來,基石功能群對健康更為有益,病生功能群則有害。實際上,一個健康的腸道內兩種菌群缺一不可,并需保證兩者動態(tài)平衡。因為病生功能群并不等于“有害功能群”,反而能讓免疫系統(tǒng)時刻保持警覺,不斷訓練腸道應對外來不利因素的能力。不過,兩種功能群往往此消彼長,基石功能群必須占據主導地位,以保障兩大菌群以輸出有益物質為主。一旦病生功能群過度生長,代謝產物會讓機體錯誤地認為體內有感染,引發(fā)全身性炎癥,進而推動多種疾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。但是,生活中的多重因素都可能打破這種平衡,使病生功能群占據上風。
飲食低纖維。膳食纖維是人體無法吸收的碳水化合物,卻是基石功能群必需的能源和營養(yǎng)來源。在發(fā)酵、分解纖維的過程中,菌群會將短鏈脂肪酸等代謝“廢物”釋放到腸道里,這對人體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營養(yǎng)物質,兩者互利共生。而我國成年人的膳食纖維攝入量普遍不足,能達到推薦量的人不足5%,基石功能群因此失去“食物”來源,若同時飲食的脂肪含量高,病生功能群便有了充足營養(yǎng),開始過度繁殖。
母乳供養(yǎng)少。母乳喂養(yǎng)在腸道菌群定植中起決定性因素,其中的低聚糖等成分可促進嬰兒腸道中基石功能群的定植,有效抑制病生功能群的生長。多項研究顯示,與喂養(yǎng)配方奶的嬰兒相比,喂養(yǎng)母乳的嬰兒腸道內雙歧桿菌、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的水平較高,潛在病原菌的水平低。但若母乳喂養(yǎng)不充分,或可影響未來的腸道健康。
運動狀態(tài)差。規(guī)律運動有助促進代謝產物的排出,使腸道內部環(huán)境保持“干凈”,支持基石功能群的生長。但久坐不動的不良生活方式會削弱腸道蠕動,可使糞便等代謝產物“滯留”在腸道內,持續(xù)為病生功能菌輸送“養(yǎng)料”,打破腸道菌群的動態(tài)平衡。
藥物被濫用。南京醫(yī)科大學第二附屬醫(yī)院微生態(tài)醫(yī)學科主任、中國菌群移植平臺負責人張發(fā)明表示,部分人習慣“一有腸道不適就吃胃藥”,尤其是抑制胃酸類藥物,長期如此會破壞腸道內環(huán)境,增加疾病發(fā)生或惡化風險??股貫E用問題也需警惕,尤其是廣譜抗生素,殺滅病菌的同時也會傷害有益菌。
此外,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癥性腸病,肥胖、2型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均可改變腸道微環(huán)境,使其成為病生功能菌的“溫床”,進一步加劇炎癥反應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;長期精神壓力大則會降低機體的免疫能力,削弱腸道屏障并間接改變飲食習慣,比如誘發(fā)情緒性進食、暴飲暴食,影響健康。
把腸道養(yǎng)成發(fā)酵罐
多數情況下,兩大核心菌群失調可引發(fā)輕微不適,比如口腔異味、胃部不適、惡心、便秘、腹瀉、焦慮等。張發(fā)明表示,如今臨床越來越重視腸道菌群的重要性,人類疾病種類繁多,大部分可歸結為炎癥和免疫相關疾病,且其源頭可能都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。在趙立平看來,“人體可被看作是腸道菌群的恒溫發(fā)酵罐,豐富的營養(yǎng)就是培養(yǎng)基。”
優(yōu)化飲食結構。飲食有助塑造腸道菌群,日常不妨多吃高膳食纖維的食物,為有益菌提供必要的能量來源,比如燕麥、糙米、杏仁、南瓜子等谷物和堅果,鷹嘴豆、扁豆等豆類,西蘭花、紅薯、蘋果、香蕉等蔬果,同時減少酒精以及含有大量添加劑、防腐劑的超加工食品(如快餐、零食、含糖飲料)的攝入,為菌群營造適宜的發(fā)酵環(huán)境,使其生成更多有益人體的代謝“廢物”。酸菜、泡菜、酸奶、納豆等發(fā)酵食物也可顯著提高菌群多樣性。
藥食同源干預。趙立平表示,中國傳統(tǒng)醫(yī)學有“藥食同源”的概念,強調食物和藥物間沒有嚴格界限。對腸道菌群來說,藥食同源食品的重要特點是富含可供發(fā)酵、利用的膳食纖維,比如山藥、紅棗、蓮子、苦瓜和枸杞。其中的藥理成分還可發(fā)揮抗炎、調節(jié)免疫和代謝等作用。但每個人的腸道菌群都是獨特的,藥食同源食物的選擇需因人、因時而異,可在醫(yī)生或營養(yǎng)師指導下進行。
不要迷信“藥物”。建議服用任何藥物或保健品前,先咨詢醫(yī)師或藥師,尤其是抗生素、質子泵抑制劑,更不要私自服用“清潔腸道”的中藥或西藥,也不要長期外源性補充“守護腸道”的益生菌制劑,這些都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。
應用糞菌移植。糞菌移植已被臨床應用于疾病治療,是指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,幫菌群重建生態(tài)平衡。雖然已有報道稱近百種疾病可由此得到有效治療,比如艱難梭菌感染、潰瘍性結腸炎、糖尿病并發(fā)癥等,但糞菌移植在中國是嚴肅醫(yī)療技術,需由高度專業(yè)的醫(yī)生決策。
]]>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是指病程超過3個月、以肌肉骨骼系統(tǒng)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疼痛綜合征,但不包括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。根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數據,世界上20%~33%的人患有慢性肌肉骨骼疼痛。《共識》第一作者、北京醫(yī)院骨科主任醫(yī)師紀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目前我國患病率還缺乏大樣本流調數據,但根據既往研究推測,患病率應為20%,其中老人能占到80%。從患病部位上看,中國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為:腰背痛(48%)、膝關節(jié)痛(31%)、頸痛(22.5%)以及髖關節(jié)痛(8.9%)。
紀泉表示,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分為原發(fā)性和繼發(fā)性,簡單來說,原發(fā)性的病因未知,繼發(fā)性是由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,如腰椎間盤突出癥、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骨質疏松癥等,臨床上后者比例更高。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常見危險因素包括高齡、教育水平低、肥胖、缺乏運動、既往從事重體力勞動、外傷史、抑郁或焦慮狀態(tài)等?!豆沧R》專家組成員、北京老年醫(yī)院老年科主任醫(yī)師李欽云表示,這種疼痛持續(xù)且容易復發(fā),常導致老人日?;顒訙p少、平衡協(xié)調功能下降、睡眠障礙、情緒異常、認知功能減退、跌倒風險升高等,因此進行科學干預非常重要?!豆沧R》中主要提出4種非手術治療方式,應依據綜合管理的原則酌情選擇。
自我管理。自我管理是核心干預措施,雖然起效緩慢,但具有較高的效價比,可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認知水平,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、降低致殘率。自我管理包括疼痛認知、疼痛評估、非藥物鎮(zhèn)痛法等。紀泉強調,良好的疼痛自我管理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,讓他們進入主動健康模式,需要老人及醫(yī)生引起重視。
藥物療法。外用止痛藥不良反應少、耐受性好,較少引發(fā)全身不良反應,輕中度疼痛和局部疼痛老人可優(yōu)先選擇。口服藥在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,但老人慢病較多,需要經過??漆t(yī)生的綜合評估、指導,選擇個體化藥物。有些老人習慣自己去藥店買止疼藥、膏藥等,對此,李欽云表示,這種方式只能偶爾應急,老人疼痛的原因復雜,如果短期不見效,還是要在醫(yī)生指導下用藥,安全性更高、療效更好。
運動康復和輔助療法。很多老人出現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后,會選擇靜養(yǎng)。紀泉指出,在通過藥物等手段減輕疼痛后,老人就應該開始運動,總臥床可能導致很多并發(fā)癥,還會讓關節(jié)變僵、肌肉萎縮,造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鍛煉方式多種多樣,常見的有氧運動,如太極拳、散步、慢跑等,抗阻運動,如舉輕啞鈴、蹬自行車等,均有好處,但要注意強度適中,建議每周鍛煉4~5天,一天兩次,每次20分鐘左右,最好達到微汗狀態(tài)。如果平時心率為60次/分鐘,鍛煉時心率以80次/分鐘左右為宜,太快易增加心臟負荷,誘發(fā)冠心病、心絞痛等。此外,老人還可針對疼痛部位做一些專項練習,如腰椎間盤突出、腰椎管狹窄等引起的腰痛,可通過小燕飛等訓練腰背肌肉的動作來緩解。老人要注意量力而行,不必追求動作標準,比如小燕飛是趴在床上、以腹部為支點,四肢向上翹起,老人可以將動作簡化,只將下肢抬起20~30度,如果呼吸功能弱,趴下后喘不過氣,也可扶著墻或欄桿,一側腿向后抬30~40度,雙腿交替,也能達到鍛煉腰背肌肉的目的。
除了運動康復,《共識》中還提到輔助支具,如腰圍、頸圍、護膝等,可防止進一步損傷、減小活動限制、保障安全。紀泉提醒,老人最好咨詢醫(yī)生后再購買輔助支具,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月,否則可能造成肌肉萎縮,不利于康復。
心理干預治療。長期慢性疼痛患者常伴隨焦慮或抑郁,積極的心理干預對緩解疼痛有益,可作為輔助甚至一線治療方案。李欽云表示,具體方式有很多,如認知行為治療、正念冥想等,此外,醫(yī)生在診療過程中,為老人解釋疼痛誘因等,也能幫他們減輕心理負擔,起到心理治療的作用。
紀泉表示,祖國傳統(tǒng)醫(yī)學治療,如針灸、推拿正骨、湯藥等歷史悠久、群眾接受度高,一般與其他治療手段聯合使用,能起到“1+1大于2”的效果。當所有非手術方案都無效時,醫(yī)生才會考慮微創(chuàng)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幫助老人緩解疼痛。對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來說,預防的意義永遠大于治療,建議大家通過增加保護性因素、減少損傷性因素的方法積極調整自身狀態(tài),出現急性疼痛時及時治療,盡量降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發(fā)生風險。
]]>隨著年齡增長,血管會出現一系列改變。在功能上,表現為血管變得僵硬,血管新生能力下降,炎癥因子分泌增加等。血管衰老是遺傳和環(huán)境相互作用的結果,會增加增齡性血管疾病的發(fā)生率,主要包括以下幾種。
動脈粥樣硬化。目前認為,在血管衰老的影響下,機體會對血脂異常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吸煙等傳統(tǒng)心血管危險因素高度敏感,更容易發(fā)生動脈粥樣硬化。
高血壓。血管衰老是高血壓的預測因子和危險因素。一項針對中國人群的研究表明,血管衰老早于高血壓發(fā)生。血管衰老的高血壓患者,即使血壓得到控制,其血管硬度和心血管事件風險仍處于較高水平。
慢性腎病。血管衰老會造成小動脈壁伸展、小動脈瘤破裂和微血栓形成等微血管損害,導致終末期腎病。血管衰老和腎功能障礙互為因果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
老人可通過以下題目簡單自測血管年齡。最近情緒壓抑;過于較真;愛吃方便食品及餅干、點心;偏食肉類;缺少體育鍛煉;每天吸煙支數乘以煙齡超過400;爬樓梯時胸痛;手足發(fā)涼、麻痹;經常丟三落四;血壓高;膽固醇或血糖值高;親屬中有人死于腦卒中、心臟病。如果符合計1分,不符合計0分。總分0~4分代表血管年齡尚屬正常;5~7分說明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10歲; 8~12分意味著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20歲。
如果自測發(fā)現血管衰老速度異常,建議到醫(yī)院進行危險因素篩查、血管功能學評估(如脈搏波傳導速度、內皮舒張功能)、血管結構學檢測(如升主動脈直徑、粥樣斑塊情況)。生活方式干預對預防、改善血管衰老十分重要,張存泰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。
飲食。建議遵照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做到食物多樣,合理搭配;適當多吃蔬果、奶類、全谷物、大豆:適量吃魚、禽、蛋、瘦肉;少鹽少油,控糖限酒;規(guī)律進餐,足量飲水。此外,推薦適當多吃抗炎食物,比如綠葉蔬菜、黃色蔬菜、全谷物、水果等;減少促炎食物,比如紅肉、加工肉、動物內臟、精制谷物、甜飲料等。
減重??刂企w重是預防血管衰老的重要措施。建議將體重指數[BMI=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米)的平方]控制在24以下;腰圍男性應小于90厘米,女性小于85厘米。
戒煙。吸煙會加速血管衰老,并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病密切相關。戒煙可減少血管疾病風險,任何人群均能從戒煙中獲益。
運動。有氧運動對血管的益處最大,可改善動脈順應性、降低動脈僵硬度、恢復血管彈性,從更微觀的角度看,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,延緩血管衰老。常用的有氧運動包括慢跑、騎自行車、游泳等。需注意,老人運動一定要適度,建議在醫(yī)生幫助下,制訂個體化運動處方,也可通過主觀勞累程度或心率進行簡單自評。運動時微微出汗,第二天不會感到疲勞酸痛,說明運動強度是合適的。有氧運動時安全有效的心率為170-年齡/分鐘,或靜息心率+20~30次/分鐘。運動時長先從20分鐘開始,逐步增加至40~60分鐘,運動頻率為每周3~7次。
]]>